- 首頁
機床行業“首席工人”涌現工匠精神不斷傳承
隨著電視紀錄片《大國工匠》的熱播,“大國工匠”成了公眾耳熟能詳的“熱詞”,中信重工、大光長榮、寶雞機床等眾多知名機床企業技能人才紛紛涌現。如何培育機床行業的“大國工匠”?如何讓公眾提到中國的機床產品,能像對待瑞士手表、德國機械等一樣“心生敬畏”?盡管“大國工匠”的培養牽涉的點很多,面很廣,卻仍舊成為了機床行業發展的一大重心。
鑄就“工匠精神”,培育更多的“大國工匠”,讓我們的制造業在國際上爭得一席之地,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情。而提升產業工人的待遇,讓他們在社會上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愛戴,需要支點和平臺,而不能是只做紙面上的文章。“首席工人”的產生,就是一個重要的支點。
“首席工人”是專門針對企業關鍵崗位設定的職位,獲此稱號的工人一般在職業技能等級水平上高于其他工人,而且具有豐富的實踐操作經驗。將首席嵌入工人身份之上,是一種尊重技能的具體體現,也是理念上的一次革新。
當下,“中國制造”正在向“中國智造”強力邁進,工匠精神對機床行業而言尤為重要,因為機械設備是由千百種零件,經過近百十家企業的千百位工人制作而成的,只要其中一道關鍵工序出了問題,整個設備就不能很好地工作。
確實,按照“木桶效益”的理論,一臺機床設備的質量往往取決于一個零件的關鍵工序。而中國制造的機床設備從“能用,不太可靠”要變為“好用,很可靠”,取決于整個工業水平的提升。
質量與可靠性是設計、制造和管理出來的,但最終還是取決于設計人員、工人及管理人員的價值觀,技術水平及業務能力等,特別是工人師傅的技術水平,我們耳熟能詳的“刀具大王”、“焊接大王”、“倪志福鉆頭”等,都是在勞動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偉大工匠。下面,就跟著中國機床商務網小編的步伐,一起領略機床行業的那些“首席工人”加工風采,看看他們是如何傳承“工匠精神”的吧。
大城工匠謝海波:為中國實現獎牌零突破
謝海波:佛山市南海技師學院教師,共青團團員,榮獲“2011年度佛山市南海區崗位技術能手標兵”稱號、“2013年度佛山市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”稱號、2014年“全國技術能手”稱號。
“試件的薄壁件直徑92.985mm,兩個面的距離是20mm,這個試件合格。”近日,在南海技師學院近萬平方米的數控車間內,謝海波正在數控機床前指導學生操作。今年25歲的謝海波是南海技師學院的一名教師,雖然年紀輕輕,卻因其在技工領域的突出成績而備受關注。
姚如生:從編程師到總工程師詮釋工匠精神
1993年中專畢業后,姚如生一直在廣東吉榮空調有限公司從事技術開發及技術管理工作。問及數年如一日地進行空調產品開發設計工作,會不會覺得枯燥無聊,姚如生堅定地說:“不會。我對于空調產品開發設計非常感興趣,并且公司十分重視技術人才,不時有新的項目可以挑戰,我樂意沉浸于不斷學習的過程。”
從數控加工中心編程員,到產品設計師、設備廠廠長、設計室主任、技術部部長、產品事業部部長,再到公司總工程師,姚如生用“不斷學習”總結自己的職業生涯:“我們現在做的是工業空調,工業空調的要求與其他空調有所不同,所有的空調都是非標的,必須根據用戶要求來做。”姚如生告訴記者,每一臺空調的設計都是一個學習新知識的過程。
2015年,作為第二完成人,姚如生參與的科研項目《雙金屬復合結構核電站用空調設備關鍵技術》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。
大工匠譚志強:重器制造“掌舵人”
譚志強是中信重工關鍵設備、目前全國最大的數控龍門鏜銑床機長、班長,“譚志強大工匠工作室”站長。
1986年譚志強高中畢業從一名鏜銑學徒工做起,每天的工作,就是在機床上用鏜刀、銑刀對各種部件進行加工。按照相關標準,鏜銑工操作機床時將孔洞尺寸誤差控制在0.5毫米范圍內、部件表面光潔度打磨到6.5即為合格。譚志強并不滿足于此,而是給自己制定了更為苛刻的標準——孔洞尺寸誤差控制在0.2毫米范圍,光潔度則瞄準更高一級的3.2。
近兩年,譚志強和他的大工匠工作室團隊,主動承擔公司重大技術攻關項目、解決關鍵技術難題19大項,為公司創造價值1280多萬元。譚志強連續7年被中信重工評為“模范共產黨員”。今年五一前夕,譚志強又榮獲“全國五一勞動獎章”。
時代在進步,不論是技術、設備還是人才都在發生變化,但堅持工匠精神是不變的。在自己從事的行業內做到頂尖,不僅能促進自身發展,更是推動時代前行的恢弘之力。機床行業涌現的眾多“首席工人”是鮮活的存在,為“中國制造2025”帶來了新鮮血液。
制造者的責任,就是帶著善于發現美的眼睛,領著自己的創新潛意識一路同行,不斷地激發內在的動力,發現技術成長路上來自于創新所得的美麗風景。勞動光榮,技能寶貴,創造偉大。相信機床行業在“首席工人”們的共同努力下,必將翻開嶄新的一頁,抒寫更多輝煌。